埃里克森针对上述情形提出,青少年面临自我同一性的危机。通俗地说,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也就是“身份危机”。例如,小莉原来是妈妈的“乖乖女”,但到了15~16岁时变得叛逆起来,成了“狗不理”,妈妈问关于她的任何问题(今天考试怎么样,放学以后上谁家玩了),她都说“不知道”!妈妈(第三人称)有点吃惊,现在她还是原来那个小莉吗?小莉自己(第一人称)有时也感到迷茫,我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必须决定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要在青春期前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之间寻找连接点,把他们关于自己(包括新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各种想法结合到统一的自我概念当中去,摆脱烦恼、冲动和混乱,形成稳定的和统一的自我概念,培养出对自我的一致感。
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叙述我国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般认为,青少年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概念)是由具体的和客观的(例如我是学生)发展到抽象的和主观的(内心的)(例如我喜欢想象)。陆淑萍(Lu Shu-ping,1990)用20个陈述测验(the Twenty Statement Tes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