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玄第一天就发现了这个特点,自己这个学生好像对于地图,战阵,形势天生敏感,很多例子只讲一遍,刘裕就能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能给出一些很好的建议。
没办法,春秋上的很多东西,像什么假途灭虢,围魏救赵这种例子,刘裕已经学了不止一遍了,语文课,历史课甚至政治课上,老师们都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些例子。
再加上刘裕从小又对历史军事这类东西感兴趣,从小喜欢的游戏也是像红警这种战略型游戏,分析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但是谢玄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刘裕只能分析大环境,对于具体的兵力分配,粮草运输,战兵配置,军队士气等细节问题就漏洞百出了。当然这不只是他的问题,所有没上过战场的人都不会真的了解。
于是谢玄就刘裕的短板开始了因材施教,刘裕也勤奋好问,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记录,
详细到从每个小队该怎么配置,武器怎么分发,甚至连营帐门口的旗子该怎么插,具体用什么颜色,都问的清清楚楚,事无巨细。
这些东西都是谢玄年轻时,在楚武帝桓玄帐下担任参军的经验总结,很多细节甚至是在刘裕的追问下,谢玄才能回想起来。
半个月的时间,刘裕就总结了十几万字,东山上留存的纸张都被用完了,这就是后世被称为《谢师兵书》或者《帝师练兵纪要》的前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