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图5-15),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图5-15
吴昌硕是邓石如之后篆书创作的又一座高峰。对近现代书法篆刻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当首推吴昌硕。随着古文字研究成果的积累,金石考古之学的发展,篆书逐渐兼收并蓄,篆书取法的目标从秦汉上溯至战国乃至西周,吴昌硕师法石鼓文,去其端庄而倍其雄肆,去其规整而倍其错落,去其工巧而倍其磅礴,遂成一代巨匠。在吴昌硕的天才创造下,典雅与磅礴,整饬与奇变从此并行而不悖,且将金石书画融为一炉,相互打通,相互印证是吴昌硕对篆书创作的最大贡献。
杨沂孙(1812—1881)(图5-16),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工钟鼎、石鼓、小篆,与邓石如颉颃,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在清代篆书发展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大家是邓石如。对邓石如的篆书,康有为予以极高的评价:“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指小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5]的确,邓石如在篆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的篆书家如吴让之、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等无不受其影响。然从精神面貌上看,诸家篆书与邓完白风格较为接近,主要活跃于咸、同年间的杨沂孙则能超越当时流行的“邓派”而独具个性,卓然成家。与吴昌硕的创造相当,杨沂孙篆书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篆书融金文于小篆,为篆书艺术的拓展另辟蹊径。杨沂孙于金文、石鼓下过很深的功夫,将其融于小篆,改变小篆的圆转用笔而以平直为主,将小篆的长形结体变为近于方形,一反当时流行的邓派篆书的流美婉丽,使字形更加端严。这一创造性的融合,得到许多论家的肯定与赞许。其次,杨沂孙形成了刚柔相济、方圆并用、醇和典雅的书风特征。长期以来,篆书用笔方法单一,纯粹以中锋圆笔,转折处亦取圆势,故而孙过庭《书谱》说篆书“婉而通”,亦即所谓婉丽流畅之美。直至邓石如,虽然突破了“玉箸”的单一笔法,使篆书体势上有了较大变化,但却仍然延续着篆书“婉而通”这一基本审美形态。而杨沂孙取法于金文,首先,他改变小篆长形体势为方形,有些字甚至成扁方。每一字的字形,往往又多作上方下圆,外方内圆的处理,并出现明显的横折之笔。这样便增加了端严整饬,减少了小篆原来婉约流畅。马宗霍曾这样评论杨沂孙:“濠叟功力甚勤,规矩亦备,所乏者韵耳。盖韵非学所能致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