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熙:《摩登与现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证分析》,8~9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冯至《十四行集》不是哲理诗,而是对生命存在的体验与思考。它所专注的不是哲理的阐释,而是心灵的感受;不是玄学的思辨,而是生命的感性思考。同时,《十四行集》杰出的艺术表达拓展了现代汉语的美学空间,从思维方式和美学原则上创造了新的范式。
《十四行集》重在一个“感”字,以心灵烛照万物,倾听事物内部的声息,作出独特的思考。诗中固然关涉了有形与无形、生与死等问题,但支点却是感性体验,并且这体悟源于最普通、最平常的生活,只是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冯至耐心地观察并思考,升华到哲学境界。《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是最常见的生活场景,冯至悟到多少身边的事物需要重新发现。《几只初生的小狗》更是琐屑小事,冯至却想到这次无法记忆的晒太阳会让它们在将来的深夜里吠出光明。朱自清称之“具有敏锐的手眼”。哲理在冯至诗中宛如春天树上的叶子,天然地一体。
也许,称卞之琳的诗为哲理诗更为民主。《断章》《白螺壳》和《圆宝盒》等,都是智力结构的杰作。他的作品支点在于思,在主客体之间构筑诗的迷合,而冯至的诗在于感,以感暗示思。如卞的《白螺壳》与冯的“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都关涉到还原问题,卞之琳从静物——白螺壳开始,生出系列联想,承袭了古典咏物诗的思维定式,理性特征突出。而冯至从雨夜引发存在状态的思考,维持了浓烈的感性特征。